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_为什么大清以6万满八旗军就能征服一亿多人口的大明和蒙古
太原起兵时候李渊只有三万人,为何能一统天下
谢谢邀请,我是不创造历史,仅仅搬运历史的瑞说文史。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历朝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统一天下都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其中也有跟开了挂似的,“位面之子”刘秀的bug就不说了,咱们今天就聊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从起兵三万人一直到统一天下只用了七年时间。很多人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影响,认为是李渊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当然,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是李渊在哪个隋末乱世凭着三万人起兵统一天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今天就由我为大家简单分析下。
天时
当然,这里不单单指的是天气,而是整体的天下大势。李渊是615年被隋炀帝任命太原留守,负责防备突厥,镇压山西的农民起义。所以到了617年,隋朝的农民起义越演越烈,朝廷很难有效的镇压起义。所以李渊是趁着天下大乱起兵,而且那两年山西的收成特别好,李渊并没有把粮食送给中央,而是用来招募士兵。所以李渊占了天时的便宜起兵以及迅速扩充军力。
地势
刚才已经说了,李渊当时是太原留守,隋炀帝的意思是李渊防备突厥以及护卫长安,所以李渊离突厥和长安都很近。所以李渊起兵后,交好突厥,不但解决了后顾之忧,更从突厥那里获得了大量战马,有了战马就可以有大量的骑兵,在后期统一天下的时候,李唐靠着突厥支援战马组建的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李渊起兵之后,就迅速攻占长安,尊代王杨侑为帝,自称大丞相。同时也因为地理原因。其他起义军都在中原江南围着隋炀帝杨广乱战,这给李渊有了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渊能比较容易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和
人和
在这里我们就来聊聊李渊的身世,这个扯的就比较远了。要从北魏分为东西魏开始,东西魏实际被高欢和宇文泰把持,西魏的宇文泰更好的统治西魏,设立了府兵制,设十二柱国,二十四将军,这就是著名的在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朝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在这四朝的朝政都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其中李渊的爷爷李虎是其中的一位大柱国,隋炀帝杨广的爷爷杨忠是其中一位大将军。而其中一位大柱国独孤信的女儿又分别嫁给了李渊父亲和杨坚。虽然听起来有点乱,简单地说就是李渊和杨广是亲姨表兄弟。他们的爷爷和共同的外公都是“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领导。所以李渊在进入长安后根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些在宇文家族建立北周以及杨坚建立隋朝有着重要作用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在看到隋炀帝大势已去时,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李渊有着这个集团在后面支援钱粮士兵,以及自身大量人才的优势,迅速统一了天下。
这里提一句有意思话,如果把天下比做一个大公司,这个历经四朝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就是个董事会,而宇文泰,杨坚,李渊就是董事长,无论天下怎么乱,做皇帝的永远是他们的人。所以李唐带隋的历史就可以看做一场公司董事会的竞选。
所以,李渊凭着以上所说的种种优势,很容易凭着起初三万兵力,短短七年就能统一天下。
我是瑞说文史,不能创造历史但可以搬运历史的搬运工,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我哦。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李渊能一统天下与他采取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一、联合突厥,让自己无后顾之忧。
李渊在起兵的时候人马确实不多,根本比不上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军,并且他驻守的太原与突厥部队所在并不遥远,如若起兵南下,万一被突厥包抄了后路,后果不堪设想。然后李渊就派人与突厥密谋一起反隋。
《旧唐书》明确记载: “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二、前期不与其他反隋势力发生冲突,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直取长安。
李渊听从谋士刘文静“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同时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 为策略,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且学农民起义军的做法,打开官仓发粮给贫民。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二旬之间,得众数万”。并且李渊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在信中大肆吹捧了李密一番,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使其放松了对立远的警备。当时的隋炀帝又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
三、谋取长安后,并没有直接登基称帝,而是坐收渔利,稳步扩充势力。
李渊在夺取长安以后,势力有了发展,但是外部还是有很多强大的势力不为他所用,如果当时称帝,估计会落得被围攻的下场。李渊于是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而此前势力最大的起义军李密因和王世充争夺洛阳,已是两败俱伤,李渊坐收渔利。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杀害。时机成熟后的李渊在长安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
以上这些就是我的见解,希望喜欢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我,谢谢。
为什么大清以6万满八旗军就能征服一亿多人口的大明和蒙古
满清无论是六万还是十六万,大明无论是六千万还是一个亿,这几组数据对比之下,都是很悬殊的。怎么看都无法相信十万左右的满清,可以吃掉一个亿的大明,100:1,用中国人的俗话说,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满清,但是一个搞笑结果是,最后淹死的却是大明。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简单到今天的中国人都看不清原因,或者是不愿意看清原因。无论是人口、经济、文化、武器、装备、经验、战术、战略,综合起来看,满清都不是大明的对手。满清惟一比大明强一点点的就是“团结”,这里的“团结”和今天很多人理解的团结不是一个概念,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满清的是“结”,而大明的是“团”。萨尔浒战役是明清战争的战略转折点,从此之后,满清从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进攻。萨尔浒战役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少胜多,满清以数万老弱病残分头击败了数倍自己的大明朝鲜联军。为啥满清就可以以少胜多?大明就不能以少胜多?甚至连以多胜少都做不到?前面说了,大明可是综合实力远胜满清百倍。有人可以说满清诡计,大明轻敌,但是自此以后大明基本是屡战屡败,总不能屡屡轻敌吧?一直轻敌到崇祯上吊?其实满清之所以屡屡以少胜多,本质就是满清人用自己的“团结”打败了大明的团结。这里讲的“团结”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凡是能以少胜多的一方,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定是先进的,或者是相对于对手更先进一点。大明虽然有一亿人口,但是在数百年的集权统治和儒家文化教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万众一心,紧紧围绕在皇上身边,无比“团结”,但是实际上早已矛盾四起,危如累卵。除了一个“团结”的皇权外壳,内部一亿个人之间是一亿个矛盾,甚至是一亿个敌人。而满清虽然只有数万人,但是却有着“相对先进”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由于满清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的“分权合作制”社会,没有受到常达数千年集权的“毒害”,所以只要在数万人之间,对内处理好权力的民主集中方式,对外处理好利益的按劳分配,几万人就会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团结”体系,打遍天下无敌手。满清内部高效合理的“团结”体系,必然战胜大明表面的“团结”一心。就好比今天的企业模式,一个内部股权清晰,权责制衡,分配合理,利益一致的小公司,只要给他抓住一个机会,很容易打败一个,规模庞大,权力集中,任人唯亲,矛盾重重的大公司。一亿人口的大明内部是一亿个敌人,最后只有崇祯一人冲锋陷阵,而数万人的满清确是数万的“唯利是图”的战士,胜败一目了然。满清之前的成吉思汗玩的这手,虽然很原始,满清之后的欧美也玩的这个游戏,后来的日本人更是炉火纯青,今天的所有资本化国家都是这种股份化的利益共同体。都是用更先进的现代的人与人的管理制度,利用合理的责权利关系,公平透明的法律体系,把几十万几百万的个体“团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额,得先说清楚,大清入关时,满八旗的兵力可不是区区的6万。当时八旗总兵力在14-15万左右,扣除掉汉八旗的2.4万和蒙八旗的3万人,满八旗的总数应该在8万左右。
在松锦大战之前,满八旗共有兵7万,在松锦大战中损失了斤两万后,皇太极随后向北彻底吞并野人女真,强征索轮族和达斡尔族两族壮丁,并将两部并入女真,作为满八旗后备兵源地。随后,满八旗兵力重新补充到8万左右。
在明清战争的同时,大清也在对蒙古诸部进行征服。从努尔哈赤时期,后金便开始了对科尔沁部的征服,同时和喀尔喀和察哈尔也有摩擦。
1596年,努尔哈赤征服了科尔沁部明安和内喀尔喀部老萨等部。
1606年,内喀尔喀诸部尽数归附努尔哈赤。
1624年,科尔沁大部归顺后金。
1627年,皇太极奇袭察哈尔部,削弱了察哈尔的实力,扎鲁特部归顺后金。
1632年,皇太极再争察哈尔,先前归附后金的蒙古诸部观望不前,不过后金仍然占据优势。五月,後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後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
1634年,林丹汗病逝,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
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
1636年,大清建元,年号崇德。内蒙古诸部已经全部归附大清,皇太极称帝,同时担任蒙古大汗。
不难看出后金也是花了近半个世纪的功夫,才吞并整个内蒙古,这期间除了军事征服,还有设置官吏和互相联姻的政治手段。
相比于征服蒙古,大清在征服大明上虽然花的时间短,但是废的功夫可是真不少。之所以能够拿下大明,一方面先前的六次入关劫掠和松锦大战已经尽数消灭了大明精锐。
之后由于李自成打进北京,大明失去了强有力的统一政府,虽然大伙都奉弘光帝为正朔,但是军阀之间勾心斗角,互相不团结,各有各的算盘,最后要么各自为战,要么倒戈相向,充当大清灭明的先锋。
可以说,仅是南明弘光政权投降大清的官兵,就有六七十万之众,被裁军整编后,新的绿营军仍然有30多万,如此庞大的兵力,在配合上15万八旗兵,再加上后续源源不断的投降兵力,大清自然是不愁缺人打仗,倒是汉人的表现实在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