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平平窄窄,是格律诗中常见的变格,称为三窄尾。
三个局部和平局局部(锦鲤翻波)一样,它的正格是“平局局部”,这两种变格在唐诗中并不被视为出律。
第一,关于三窄尾
今天的人们学习格律诗,肯定会以王力先生的工作为标准,王力教授在《中国诗歌律学》中也特别谈到了三个狭窄的尾巴,并引用了清朝赵执信在其声调谱中的一段话:
平平狭窄,下句狭窄平平,常用律诗,如果是狭窄的,那就是落调,盖下有三层,上层必须是两层。
赵执信说,三窄尾的对句是狭窄而平坦的,这在律诗中很常见。
潮平两岸宽阔,风正一帆悬挂,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哪里有花枝?中狭-平狭窄,中平-中狭窄平坦。
平平狭窄,第一个字可以平可狭窄:中平狭窄,但是如果后三个是狭窄的,前两个必须是平的。
也就是说,第一个字绝对不能平:狭窄狭窄,所以出律。
同年,清朝咸、诗人董(1833-1877)在其《声调四谱》中也表示:“
只有最后一句三字尴尬为【平平狭窄】句,是正倔而不是借古句。首二连平也没有夹平之病。
首二连平也没有夹平,意思是前两个字都是平声,不会出现“狭窄”的问题,也就是不会出现狭窄。
二、初唐三窄尾
《秋日别薛升华》王勃:
送多穷路,更别说独问津了,悲伤千里道,悲伤百年身。
心与流浪,事业共苦,无论【去与住】,都是梦中人。
论,是平声。 无论【去与住】,都是梦中人,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三、盛唐三窄尾
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云山,落日鸟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不见此檐,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端居不出户,满目云山,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有人说“不”平窄两用,所以不是三窄尾,也不是,不是“不”,而是狭窄。
不平声是“否”的意思,往往在押韵时代代替不,比如朱敦儒的《水调歌头·平生看明月》:
我一生都在看明月,西北有高楼大厦,我经常感叹茅屋的黑暗和悲伤的秋天,据说吴淞江上有一座垂虹亭,我结了朋友,我记得蓬莱路,它是一次古老的旅行。
趁黄虎,湖影乱,海光浮,绝尘胜地,合是无数白萍洲,陶朱张翰,劝汝橙葱鲈通俗,交错还酬,给梅仙道发信息,来年肯定不一样。
来年肯定不一样?意思是来年肯定不一样?因为必须押韵,所以用“不”代替。
四、中唐三窄尾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骄傲,新年又怎样?念昔同游,现在有多少人。
以闲为自由,浪费寿补,春色无情,幽居也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得,是入声字,也是三窄尾。
五、晚唐三窄尾
杜牧的《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是一首七律,第七句是三窄尾: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来山色,人歌人哭。
深秋幕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忧郁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忧郁-无因见范蠡,中窄-平平狭窄。
六、试贴诗中的三条窄尾
即使在科举考试的试贴诗中,也可以看到三条狭窄的尾巴。
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的徐牧,有一首《省试临渊羡鱼》:
今来喜一临,清澈的卓英处,羞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退省时间频变,谋身岁沉,鬣成川上媚,网就是水宁深。
在临波中,朱须破浪浔,此时若不漏,江上无行吟。
羞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省考七月流火》唐·敬括:
前庭一叶下,言语忽悲秋,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气中凉夜早,光拂夏云收,助月微明散,沿河美景浮。
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从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
前庭一叶下,言语忽悲秋,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
唐·李行敏的《省试观庆云图》:
素传休,丹青状庆云,非烟冷漠,似盖乍纷纷。
还驻从龙意,日语完全舒适,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裂素观嘉瑞,披图贺圣君,宁同窥汗漫,方此看气氛。
<p>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平平狭窄,中狭窄平平。</p><p><strong>结束语</strong></p><p>科举考诗是诗人最严格的标准,三窄尾的存在是允许的,难怪唐代人有这么多三窄尾。</p><p>而且三窄尾其实也不需要挽回,比如影向九霄分,满目望云山,都是狭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