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探讨变态历史与三部标志性的变态电影的书籍,加州大学的神经学教授詹姆斯·法隆,长期专注于神经病学、人类行为、神经解剖学、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人脑成像等领域,有着长达35年的专业研究经历,是业界的权威人物,他在拥有成功的家庭、事业和声望的同时,一个惊人发现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在对比正常人与心理变态者的大脑扫描图时,他意外发现自己大脑的结构与那些罪大恶极之徒竟惊人相似,更为离奇的是,通过追溯家族历史,他发现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家族中竟充斥着众多骇人听闻的犯罪事件:1673年,73岁的丽贝卡被亲生儿子托马斯所杀;1843年,阿尔文用铲子攻击妻子汉娜后,再以剃刀割喉;1892年,利奇奇残忍地用斧头杀害双亲...
家族树的枝节上,既有凶手和嫌疑人的存在,又有男子莫名抛弃妻儿的情节,身为科学家的他对此震惊不已,为了揭示这些谜团并预知自身的命运,他毅然踏上了探索心理变态脑科学研究的旅程,在这本书中,他坦诚面对自我,借助最新的科研理论剖析问题,寻求答案。
在揭示心理变态特征前,让我提及三部描绘这类角色的电影佳作。
1: 心理变态者的肖像
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他的表演赋予了心理变态杀手一种非凡的魅力:高智商、思维敏锐,却极度扭曲,他平静的举止、操控言语的力量,使人对他既畏惧又着迷,尽管整部电影中他的出场时间只有短短16分钟,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殊荣。
1992年的《本能》中,莎朗·斯通扮演了美貌作家凯瑟琳,她风华绝代,口齿伶俐,操纵人心的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在银幕上的变态杀手形象中,莎朗·斯通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堪称邪恶与魅力的化身,自那以后,我们鲜少能在影视作品中找到如此深入人心的角色。
直至2013年的美剧《汉尼拔》,麦德斯·米科尔森重塑了汉尼拔这一角色,再次呈现了一位典型的连环杀手形象。
麦德斯饰演的是一位知名心理学家,他优雅、冷静、精明且残忍,由于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对人性洞若观火,因此具备了极强的心灵操控能力。
这三位角色的塑造并非空穴来风,医学界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变态评估量表,得分超过30被认为是心理变态,而接近40则意味着极度危险,想要了解更多如何识别身边可能存在的心理变态,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辨识身边的潜在危险——解析《自然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