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源自日语的“写真”(kotoba)。它指的是用相机拍摄的图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逐渐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了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在中文中,“写真”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摄影作品或照片集,表示这些图片通过视觉传达了真实或情感信息。
审读一本日语教科书的书稿,发现其中有这样的叙述∶“写真”一词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并非完全如此。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在成都和盛唐著名的画马宗师曹霸相识,曹霸师承渊源,学习刻苦,富有进取、创新精神;为人情操高尚,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画艺精湛绝伦,画人、画马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曹霸对中国唐代美术史和绘画批评史作出了贡献。
战乱年代岁月动荡,曹霸生活潦倒,四处漂泊,不得不靠卖画为生。
杜甫十分同情曹霸,以《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为题,热情地为画家立传。
《丹青引》中有“写真”一词∶“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将军的画有神韵,无比精美,偶逢名士才为其挥笔写真)”。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潭概》一文中也有“写真”一词,冯梦龙(1574年-1646年),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为我国通俗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了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日本学者平賀源内等认为;“写真”一词可能出自杜甫的《丹青引》。
“写真”一词的最早出现还可追溯至我国南朝,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了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公元501~502年成书,全书共10卷,50篇(上、下部,各25篇),是讨论文体和修辞的文学理论书籍, 该书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全面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情采》主要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中有“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译文参考: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言词浮华、杂乱、空虚且失真)”。
朝代
作者・作品
引文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武烈太子偏能写真。
唐
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迴。
宋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之八
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重看旧写真。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志和》
﹝志和 ﹞兴趣高远,人莫能及。 宪宗闻之,诏写真求访。
明
李贽《读杜少陵》
少陵原自解传神,一动乡思便写真。
上述的“写真”是画人的真容和肖像画、如实描绘事物的意思。
多部现代汉语词典对“写真”的注释是这样的∶一是“画或拍摄人像”,二是“对事物的如实描绘”。
日语中的“写真”只有“照片/相片”的意思。
我们可以这样说∶日语的“写真”这个词源于中国,具有“照片/相片”这一意思的“写真”是从日本进入中国词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