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6天前 (03-17 04:54)阅读2回复0
xietoutiao
xietoutiao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5667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13349
  • 回复0
楼主

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

我们村的张麻子,在成都那边搞房地产发了,身价上亿。

为了套国家的补帖,他就回老家来投资千万租山租地,请人请机械来,搞起了特大养殖场的建筑,有人就叫我去做泥水工这块儿。

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随着新冠疫情的来势凶猛,即使是在我们山上,村民也被通知三天两检,去村部落实全民核酸检测。

为了防备疫情继续恶化封路封小区,使广大来自外乡的民工被滞留,于是,养殖场建设的总承包老板,宣布临时停工放假,开工时间听候通知。

我通过步行,早早来到集镇,挤上了去县城的起点班车。

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上车戴口罩,男女老少乘客早己当作自觉行动,这自不必说;

车子走动以后,在售票员登记乘客信息这块儿,就有些不整齐划一了:

最不啰嗦的是那些年轻人,智能手机一扫场所码,搞定;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很配合,登记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也搞定;

最后登记到后排坐位的一个老头儿。他不耐烦地回答:“我买不起手机,我没得电话号码!”

登记的售票员说:“大叔,您把身份证掏出来登记一下,该可以了吧!”

那老头说:“身份证我也没得,我是美国放过来的特务!”

售票员仍然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大叔,请您配合我的工作。我们这一车乘客,要是万一出现了病例,上面能够根据留下的信息进行追踪,及时阻止病毒携带者在社会的传播风险;同时这也是为您自己好,万一被感染起了,也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那老头儿不待售票员说完就打断大声吼:“听见没得,我是美国人,我是专门过来传染的!”

于是,他丟掉口罩,仰起头来对准客车顶棚,张大嘴巴哈了几口气。

一时间,整客车的人,都被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儿,吓得赶紧埋头捂嘴,有的甚至惊叫。

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售票员见这人为老不尊不可理喻,只好不再计较开始找乘客们收车费钱了。大家都被弄得闷闷不乐惶恐不己。

我听见一个中年男人打电话说:“……把摩托车开到十字路口,不要熄火,我下客车上车就走人!”

收了电话,那男人就对司机说:“师傅,您在十字路口给我停一下,我要下车!”

售票员问:“大哥好象您是买的是去城里的票啦嘛?!”

那人说:“我路上临时有事。开车的老师,只要我们一下车,您就赶紧关门开走,听见没得!”

客车很快开到地方停下开门,离车门不远,果真有一辆摩托车发动着,司机正做着随时开动的样子。

只见这男人径直抓住那老头儿的胸口衣服,大吼:“下车!”然后不由分说拖下车门。

客车司机马上明白,这是清除害群之马的民间行为,果断关门开车甩开那老头儿;

很快,那人骑的摩托车超过客车,他回过头来伸双手指给客车司机做v表示胜利;

客车司机也探出头伸出大拇指,一表示夸赞二表示谢谢。

自以为是的人的确可怕,但只要是被征服了,就不过是只纸老虎而己。

来月事期间还吃冰淇淋,一年到头喝碳酸饮料,还是凉的,几乎不喝白开水,爱吃外面的快餐、烧烤,凌晨两点还不肯睡,早上不起早餐不吃......

康大姐看着儿子儿媳妇着急,她的儿子已经结婚5年,儿媳妇总是怀不上。

她劝儿子,儿子一句“晓得……”就顶回来了。

有时她忍不住就直接劝儿媳妇,

儿媳妇很客气地说,“不要紧的,妈!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习惯了......”

康大姐感觉像是拳头打在棉花上,觉得很没趣。

又怕说得多了讨人嫌,就“不管了”……

后来,儿媳妇总算怀上了。

康大姐喜不自禁。

三番五次地向儿子“申请”,要去儿子家照顾儿媳妇的生活。

儿子总是说不用,说现在肚子都还平平的呢,不需要人照顾。

康大姐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儿媳妇有可能正因为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这么多年了才怀上。

现在好不容易怀上了孩子,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康大姐虽然着急,但她知道,儿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人家不同意去,自己偏要去,只会生嫌隙。

想来想去,就又跟儿子说,要不你们搬回来住一段时间也好……

儿子迟疑了一下,还是拒绝了。还是自己住着,大家都自在。

康姐没办法了,就想着,顺其自然吧!

忽然有一天早上,康姐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语无伦次地说儿媳妇流血了!流了好多!还在流!

完了!康姐心里咯噔一下,说,赶紧去医院,我和你爸马上就过来……

疫情发生后,医院的管理多了很多环节,好像“排不完的队”!扫码、查核酸、就医、检查、等结果……

眼睁睁看着儿媳妇还在流血,繁杂的程序,让康大姐一家似乎到了崩溃的临界点……

折腾到了中午,好不容易到了住院部。又等了一会,护士把儿媳妇带到一个临时床位上,说让她先躺下休息。

因为这时护士站只剩下一个值班的人,其他医生护士都去吃饭了......

唉,也就是说来医院几个钟头了还没看上病!

可儿媳妇哪里躺得住,总是感觉要上厕所,就不断地跑厕所,这是流产的征兆啊怎么行?康大姐心急如焚地提醒了好几次,让她尽量不要动减少流血……

过了一会儿,儿子办完一些手续后来了,小声说,妈您别老是说她!

康大姐说,我也没说什么呀?

康大姐郁闷地走到护士站,问值班的护士:孕妇一直在流血啊!来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有一个医生来处理呢?!护士只说您等一下医生就来了。

总算来了一名医生,安排了吊瓶。

然后护士说医院规定只能由一人陪护,而儿子说要上班,让康大姐在医院里陪护。

儿媳妇在医院住了9天,“保胎”。

至于出血原因,做了一大堆检查,没查出什么问题。最后医生说,是胎位太低引起......平时注意休息和饮食,后期胎位会往上长,就不会有问题了。

出院回到家里,康大姐以为会留下来“照顾”,儿子却说,没什么事了,妈你回去吧!

康大姐回到了自己家里,心里自我安慰说,老伴也不能长期不管,这样也好。

直到临近预产期的时候,康大姐才又被儿子喊了过去。

康大姐发现,儿媳妇的肚子有点大。

接着又发现,儿媳妇居然一天只吃早餐和中餐。

每天到了吃晚餐的时候,她便说不饿,让康大姐自己先吃。康大姐对此很疑惑,又不好说什么。

后来儿子说,产检的医生说了,胎儿检查比同胎龄的偏大一些,胎儿如果太大了就不好生,要控制饮食……

但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呢?

儿子看她一眼,“人家医生说的,要减肥……”

真头一次听说,孕妇都快要临盆了,还要减肥?!以前只听说孕妇要“养精蓄锐”,生的时候精力才跟得上……难道,世道变得连生孩子都变了?

接着康姐又发现,儿媳几乎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

康姐就想,自己以前生孩子,医生说到了孕晚期就要多动才好生……儿媳怎么反倒还躺着不动了呢?

不料,儿媳妇说,如果动得多了,提前几天生出来,就会是那个自己不喜欢的星座……!

这回康大姐更是听得瞪大了眼睛……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为保险起见,在预产期的前几天,康大姐预交了住院押金,提前办好了入院手续,只等一旦“发动”就可直接入院。

儿媳妇郑重其事地说,自然分娩对大人和小孩都要好一些,决定了,自然分娩。

决定自然分娩,康大姐当然也是赞成的,只是加了一句,到时看情况,医生说需要剖的话还是要剖。

可是,预产期已过了一周,还没有“发动”的迹象。

康大姐就对儿子说,还是先到医院去吧,这样太危险了!

儿子这次听了话,带儿媳妇去了医院。

医生打了催产针,下午就“发动”了。

到了晚上10点多钟,康大姐估摸一下产程时间,想着应该快要生出来了吧……

儿子却说,还是只开了三指,跟下午差不多,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还让守在楼下的康大姐和亲家们先回家去休息(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护,其他的亲属连产科大楼的大门都进不了)。

“叮铃铃……”

凌晨的电话铃声格外刺耳,康大姐急忙坐起来,

“妈,你赶快打20000块过来,孩子要抢救,具体情况等会再说……”

康大姐颤抖着手,用手机赶紧转了帐,然后看着手机屏幕发怔:三点刚过。

天还没有亮,一切都还隐蔽在暗色里。康大姐理了理散乱的头发,给老公打了一个电话。

老公在那头连珠炮似地发问,康姐一问三不知,烦燥地挂了电话……

她反而有些后悔打电话,天还这么早,白白地多一个人跟自己一样担忧着急……

孩子出生好几天了,医院连儿子儿媳妇也不让去见。一直在ICU……

产妇只得在三天后先出院回家。

医院说,回去等通知吧。

后来,还是一位“好心的医生”拍了一个婴儿的视频发给康大姐的儿子,说是暂无生命危险了,还需要观察……

康大姐的孙子在ICU里住了9天,医院打电话来说,可以接回家去了……

于是康大姐和儿子去把孙子接回了家。

由于是“难产”,康大姐的儿媳妇的生产费用是20000多元,孙子的ICU费用是40000多元。

因为儿媳妇是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没有职工医疗里的“生育险”,生产费用不能报销,全部自费;孙子的费用,据说可以先上户口,办好居民医保后再去结帐,医保可以承担一部分。

后来,孙子的费用报销了近一半。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生一个孩子,自然分娩的费用通常只有几千块,剖腹产的费用在万元左右。可康大姐家,花了40000多块!

可是,这还不是重要的,毕竟钱去了,还可以再赚。

更让康大姐淡定不了的,是她的孙子左膀子就那么垂着,除了手指可以动,整条左臂完全没有反应!

医生说,胎儿卡在产道里,产程太长,说专业点,就是“肩难产”,只能动用产钳助产,否则时间继续拖下去大人小孩都有生命危险……

康大姐看到孙子的头顶、脸侧、后脖颈上都留下了触目惊心的夹痕!这哪里是“助产”?!分明是硬拉出来的嘛!

现在能看见的是左臂膀不能动,更让人担心的是头部……如果头的内部有损伤的话……那后果根本不敢设想,太可怕了!

“为什么不顺转剖?”康大姐问儿子。

医生说胎儿入盆了就剖不了……

“那这医生的接生手法也太狠了,硬拉……”

医生当时还让我签了一大堆免责协议书,估计也很难维权……

康大姐想的是,当务之急是看好我孙子的左胳膊啊……

孩子满月后,就抱到儿童医院去,被确诊为“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至于其他方面,孩子太小也看不出来,医生建议经常做检查。那么现在,趁孩子还小,生长快,赶紧做“康复治疗”。

至于康复过程,就连医生也不知道要多长……也许运气好,很快就恢复健康了呢!

从此,康大姐一家,开始了孙子左臂的康复之路……

写在后面

首先,是“星座”重要,还是生命安全重要?

康大姐的儿媳妇为了“避开某星座”,在孕晚期基本上是躺在床上不动,导致胎儿超过预产期一周还没有“发动”,

又盲目自信,坚持“自己生”,结果生产时无力,产程延长……

虽然说,医生的接生手法可能存在偏差,但……其自身,是否可以避开这种“偏差”呢?

其二,年轻人也应该为自己谋一份保障,选那种买五险的正规单位

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什么都不怕,

要知道,进了医院,钱比纸薄!

康大姐的儿媳妇,由于没有生育险,生产时几万块的高昂费用自掏腰包,这还没算前面的“产检”费用。

而有生育险的人生孩子,据说前前后后的补贴加起来,还有得赚呢!

其三,虽然说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老人的话,有时候还是要听的。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轻人,不能太自以为是。

康大姐家现在为了孙子的“康复”,简直是“劳命”又“伤财”……

……

康大姐家的事情,让人说什么好呢,是如今的年轻人太有主见了?

只是,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未免太可怕了!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说过农村发生什么样的稀奇故事吗?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不好称谓的长辈。

按说长辈有什么不好称谓的。爷爷奶奶呀,叔叔阿姨呀。舅舅呀,舅妈呀。姑父啊,姑妈呀。还有什么不好称谓的呢?

故事还得从1938年说起。我们那儿有一支国民党队伍经过,看部队的规模有1000多人,大概是一个团的建制

他们衣着整洁,装备齐全,领头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这么多人一下子来到我们村子,我们村子可热了,幸亏我们的村子很大。

有100多户人家,要不然就容不下这么多人驻扎。并不是所有的国民党兵都是打家劫舍,欺压百姓的。

这支部队看上去纪律还算严明,他们虽然扰民,但不欺民。

每家每户都住了十几个大兵,他们单独生火,蔬菜也是用钱来买,与村民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老百姓也并不是见了他们就跑,怎么感觉到与有的电视剧放的不一样。

也许到了后期战乱不断,物质匮乏,经费自给,就出现了电视剧里那些镜头。

老百姓见了这些大头兵就跑,他们进了村庄就抢了,因为他们也饿,他们要吃的,他们不抢也要饿肚子。

不能怨这些当兵的,只怨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他们为了发动战争,只管招兵,不管发响。

随便发委任状,兵招的越多,官就做的越大,枪械自给,给养自给,即使发点军饷,也层层克扣,严重的破坏了军民关系。

什么中央军,地方军,保安军,还有民团,各种地方武装,犬牙交错。 为了地盘和利益战火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这也是国民党战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共产党顺民心得天下,这是天意。

话说这支部队在这儿住了半个月,突然一天接到上级的命令,要他们开拔到北方去打日人。

村子里马上沸腾了,集合号吹起,士兵们打好被子,收好行李,整装待发。

临行前团长把他的太太,留在这我们村子。团长姓周,人高马大,听口音像四川的,他留下了一个班做警卫,其他的全部带走了。

他的太太年轻漂亮,只有十七八岁。临走前团长告诉他,等我打跑了日本人再回来接你。

团长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了,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也没见到团长的踪影。

他的老婆姓冯,叫冯小花,他望眼欲穿,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估计他丈夫留下的银元也用完了。也没有钱开支警卫的工资了。

身边的警卫一个一个都走了。剩下一个女人孤苦伶仃地守在那儿,衣食不着。村上的人,张家送的米,李家送的面。帮她度日。

长此以往,这也不是个办法。村里有些好心人就撮合帮忙她找一个人家。

村里有一个孤儿,父母双亡。时年二十,姓马,叫小栓。人还老实,常年给人家打短工,正愁没有一个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两个年轻人搬在一起了。一年过后,他们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小子。

大概是1946年。她家里来了两位年轻的军人,见到了冯小花,两人刷地一下立正敬礼,齐声喊道:嫂子好。

冯小花呆呆的看着来人,惊呆了,你们,你们是……,她颤抖地询问着。

“报告嫂子,我们是军政部的,是来送抚恤金的,周团长英勇抗日,滴血沙场,他是我们的英雄。”

说罢,就把1000块大洋和周团长的遗物郑重的交给了冯小花,冯小花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大洋,抚摸着丈夫的遗物,热泪夺眶而出,放声大哭,她等了七八年,却等来了这个噩耗。

为了表达对前夫的怀念,她与小栓商量,决定把他们的儿子改为姓周,叫周继夫。

他们俩人有钱了,就买了一些田地,小栓再也不给人打短工了,家里也请了一些长短工。

几年后解放了,土改了,她家的土地没收了。她家划为地主成分,周继夫成了地主狗崽子。

冯小花,马小栓成了斗争对象,一有运动就把他们拉出来批斗一番。马小栓真是冤,自己给人家打了一辈子的打工,最后当了两年老板。结果成了地主。

最可怜的是孩子,他是在人们的白眼中长大的,是在人们的地主仔的骂声中长大的。

由于成分的问题,他没有上初中,没有上高中,还没有娶到老婆。

转眼到了80年代国家拔乱反正,平反昭雪,国家追认周团长为革命烈士。

冯小花为烈土遗孀,享受抚恤待遇,周继夫因继承周团长姓氏,视作己出,招转事业单位上班。

80年代的一个清明节,冯小花带着丈夫马小栓,儿子周继夫,来到周团长牺牲的地方,他们站在墓碑前,久久默哀。

冯小花让儿子跪下给周团长磕头,大家帮忙讨论一下。他的儿子怎么称呼周团长?

是叫爸爸,没有血缘关系。是叫叔最,比自己的爸爸年纪又大。是叫爹,他与自己爸爸也不是兄弟。

真是难为了周继夫,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吧!

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底,结婚不到一年,正在麻城县贩卖桐油的刘朝庆莫名失踪,时值战乱,又一直得不到音讯,一年后,悲痛欲绝的父母为他置了一个衣冠冢。

不久妻子王叶产下“遗腹子”,取名小根,三代单传的刘家终于续上香火,算是有了“根”。从此,老两口守着儿媳和孙子艰难度日,但儿媳毕竟年轻,时年刚满二十岁,让她一生守寡显然不现实。于是老两口合计,将邻村一个家庭贫寒,叫张九的后生招进家门,算是半个上门女婿。张九虽说家贫,但为人勤快老实,懂得孝顺为人,很快,这个特殊的家庭又恢复了昔日的温馨。唯一让老两口愧疚的是,王叶从此不再生育,觉得让人家一个好后生“绝后”,心中颇为不安。但张九似乎并不在意,直把小根当作自己的儿子,小根更是乖巧,牙牙学语时便爹长爹短地依偎左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五六年夏,在地里采芝麻叶的妻子中暑身亡,此时,小根刚满六岁,全家又一次跌入黑暗,妻子的死,彻底割断了张九与这个家庭的纽带,大家知道,傻子也不会再呆下去!老两口也难以面对这份尴尬,甚至主动“撵”起张九来。恰在此时,张九的父母正为儿子张罗亲事,毕竟儿子才二十七八岁呀!据说对像是一个地主的女儿,由于“成份”高,人家不嫌弃张九,但也明确表示,必须和刘家断了关系!张九听说后,一言不发地走了,并且两年都没有回过家门,他觉得,小根才是自己的亲人,还有小根的爷爷和奶奶!

此时的爷爷奶奶年事渐高,小根依旧年幼,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倔强而又善良的汉子是怎样撑起这个家庭,是怎样带着他们走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九六六年,小根的爷爷去世,张九执孝子礼;一九七0年小根的奶奶去世,张九同样披麻戴孝!一九七三年,省吃俭用的张九又为“儿子”娶回了媳妇,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可是,时年不到五十岁的张九,看起来比他七十多岁的父亲都要苍老,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明里暗里也给了他不少的帮衬,谁让自己生了这么一个“傻儿子”呢!

日子慢慢地熬着,好在一年强似一年。一九八二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正在田地收割水稻的张九被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招呼着放下镰刀,原来,县“侨办”陪着一个归国华侨来了,这个华侨居然是小根的亲爹,当年失踪,己“埋”进衣冠冢的刘朝庆!

当年,刘朝庆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溃兵拉夫,先是过江去了南京,然后是上海,最后稀里糊涂地上了去台湾的轮船,并编入国民党军队。好在一位姓李,来自固始县的营长,因为是老乡,李营长一直把刘朝庆带在身边,一九六一年,己经是师长的老乡转业,他带着一笔退伍金,和刘朝庆一同去了新加坡,那里有他当年的战友,都混得风生水起。果然,刘朝庆是做生意的好手,从小打小闹开始,几年后两个老乡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也算富甲一方了。此前,刘朝庆在台湾己经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并将她们一同接到了新加坡。但刘朝庆一直惦念着故土,思念着亲人,可惜一水之隔,却生死两茫茫!

一九八二来了,刘朝庆终于踏上了故土,在稻田边见到了为自己父亲送终,抚养自己儿子的张九!不屑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知道该怎样对待恩人,很多时候,不是钱能回报的!当他得知儿子叫“刘根”时,执意改名“张根”,并婉拒了儿子要随自己去新加坡的请求,而让他留在张九的身边。

一九八五年,在刘朝庆的资金支持与运作下,张九和“儿子”成立了一家制衣厂,产品经浙江出口南亚,以刘朝庆子公司的名议经营,拿张九当年的一句玩笑话来说,他的公司除了名子和空气,其余的都是刘朝庆的,但利润人家没拿走一分。就是这样,在刘朝庆看来,也没有报答万一!

好人有好报呀,张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网络图片,侵权立删)

0
回帖

自以为是到底有多可怕_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