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审美观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人欣赏花卉时,主要关注其形态、颜色和香气,而并非追求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或象征。李花作为一种常见花卉,在古代诗中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美景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的差异,古人在写诗时并不总是将李花视为美的象征。
古代诗人为什么不写李花?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李花:李花:即李树的花,又名‘玉梅’,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花期因地区、品种而异,通常南方为三月,秦岭及淮河以北四至五月。花小而茂,素雅清新。古时候,也不是所有的诗人不喜李花,描写李花的佳句也很多。比如诗仙李白就有这样的佳句: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再如: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唯繁好色看。等等……
不喜写李花也只能是因人而异,古代时候从未写过李花的有白居易,李清照、李香香等……我们先说说白居易,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代表作很多,尤以长恨歌为之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他的所有作品未有李花的诗句。
我们再说说李清照:此女子绝非一般,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以词赋为之首,留世作品很多。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也是我喜欢的女词人。她的所有作品也未看到关于李花的描述。第三位是北宋的一位名妓,名曰:赵香香,因和贯宿花街柳巷的柳永交集颇深而留传甚广,她也有名句留下: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可见也是一痴情女子,若把她和她的职业联系起来,不由让人心生敬意。坊间传说,柳七公子就是死在李香香家的。柳永,因他的爱好与众不同,死后无钱安葬,是谢玉英、陈师师等名妓凑钱帮忙安葬的。出殡时,整个东京的歌妓都来了,可谓是: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假若柳永泉下有知,那也算是知足了,也不枉他背负:宁愿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之名了。其实,古人并非不愿写李花,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南方喜米,北方喜面等是一个道理。谢邀答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