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是清朝第一位皇帝,他有两个儿子:玄烨和福临。其中玄烨年纪最小,但他却在父亲死后继承了皇位。为什么玄烨被选为继承人呢?这主要与清朝的历史传统有关。清朝统治者认为,福临作为玄烨的父亲,有亲生儿子的能力,因此他被认为是最适合接班人的候选人。玄烨还是一位勤奋、聪明且有领导能力的年轻人,这使得他在清朝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顺治帝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了玄烨,成为了清世祖。
顺治皇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传位给了老四玄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顺治帝福临已经感染天花五天,病势危急,即将不治。因其之前并没有确立皇储人选,所以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顺治帝不得不开始考虑皇位传承的问题了。
此时的顺治帝虽然只有二十四虚岁(其实还差二十四天才满二十三周岁),但是成熟很早,已经先后有了八个皇子,虽然有个别夭折,但是其余依旧平安成长,所以不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
在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病危时,诸皇子情况如下:
皇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次年正月夭折,只活了八十三天。牛钮出生时,顺治帝不过才十四岁(实际是十三周岁),实在强悍。
皇次子福全,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平安成长,当年八岁(实际七周岁)。
皇三子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平安成长。尤其是已经出过天花,拥有对于这种可怕疾病的终身免疫力。当年七岁(实际六周岁)。(玄烨是皇三子,而不是本题中所说的第四子。)
皇四子,未有名,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生母是是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其出生时,顺治帝异常欣喜,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并称此子为“朕第一子”,待遇有如嫡长子。不过皇四子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就不幸夭折,连名字也来不及起,没有承受到更多的福泽。按顺治帝之前对他的态度来看,如果皇四子不夭折,日后承袭皇位的,必将是他。
皇五子常宁,生于顺治十四年(1658年)十一月,平安成长,当年三岁(实际两周岁)。
皇六子奇绶,生于顺治十六(1659年)年十一月,尚在襁褓中,当年两岁(实际刚满周岁)。
皇七子隆禧,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时年不过一岁(实际是九个月),还是婴儿。
皇八子永干,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这个时候才刚刚出生十五天,尚未满月。
以上就是顺治帝诸子在顺治十八年的情况。
顺治帝病危后,因为储位一直空虚,皇权有失控的可能,所以朝廷内外人心惶惶。群臣不知所措,又不敢主动向顺治帝提出立储建议,实在是处于两难境地。
幸好此时顺治帝生母孝庄皇太后临危不乱,主持内外大局,并亲自探视顺治帝,让顺治帝尽快决定皇位归属,好安定天下。顺治帝在生母的督促下,也勉力支持病体,仔细探究将皇位传给谁的问题。
孝庄太后的意思是让顺治帝从在世的诸皇子中选择一位,令其继承大统。而顺治帝起初考虑到自己就是六岁继位,之后长期受制于皇叔摄政王多尔衮,几乎坐实了傀儡的名份。如果不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出猎坠马而亡,搞不好就要把江山拱手交给这个十四叔。诸皇子们都年幼无知,如果将皇位传给儿子,当年自己被权臣逼迫的场景极有可能重演,情况严重的话,社稷也将因此不稳,甚至有倾覆的可能。
在稳定社稷、巩固江山的潜意识下,顺治帝做出了将皇位传给当时宗室里才能突出、威望甚隆的安亲王岳乐(清太祖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之子,顺治帝堂兄)的决定。当年岳乐三十六岁,年富力强,而且军事政治才华都表现优异,在朝廷内有“治国能臣”的赞誉。单就自身条件来说,岳乐各方面都符合承继皇位的要求,如果他继位的话,一定会稳定朝局,江山安定,也不会有权臣擅权。
但是,在顺治帝提出将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之后,却被孝庄皇太后严词拒绝----皇太后认为当年是多尔衮和豪格两人对于皇位互不相让、彼此殊死争斗,谁也不能容忍对方登上皇帝宝座,这才使得年幼的福临作为折中平衡的人选,侥幸登基。之后顺治帝也是历经艰险,好不容易才稳固了皇位。千辛万苦得来的皇冠,怎么可以轻易就拱手让人。所以皇太后不管顺治帝如何以江山稳固、社稷安定为由劝说,就是不同意把皇位传给外系的宗亲,一定要顺治帝在诸皇子中选择一个,承袭皇位。
母子二人激烈争论了半天,已经是正月初六傍晚时分,还是没有达成意见统一。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顺治帝,从稳固社稷角度出发,选择成年宗室继位,确实是持重之举,对于清室江山的安定,可以说大公无私。而孝庄皇太后的意见,也没有错,皇权来之不易,轻易拱手让出给他人,尤其安亲王岳乐还不是清太宗皇太极一系的宗室,这在感情上实在是无法接受。如果同意了顺治帝的意见,那么清太宗一系将永远告别清室帝位传承权,并很有可能遭受极大的危害。所以皇太后从整个帝系的利益出发,绝不同意把皇位传给外系宗室。
眼看顺治帝气息越来越弱,随时有驾崩的可能,孝庄皇太后悲痛之余,声泪俱下的再一次劝慰,对顺治帝述说当年金太宗去世前,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侄孙,最终导致自己子孙七十多人被屠戮一空;及金章宗去世前,皇位不传兄弟,而传给叔父,结果死后自己怀孕的嫔妃统统被处死或逼迫堕胎,子嗣断绝的两个例子。
在母亲苦苦劝说、又以历史先例来对比的悲切请求下,顺治帝终于同意了皇太后的意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保证皇室世系不转移到外系宗室。
意见统一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哪一位皇子继位。当时,在世的皇子还有六位,其中皇五子常宁三岁、皇六子奇绶两岁、皇七子隆禧一岁、皇八子永干还未满月,年纪实在太小,都不适合继位。所以,储君只有从八岁的皇次子福全、七岁的皇三子玄烨二人中挑选了。
对于这两个儿子,顺治帝并没有特别偏爱哪一个,都是庶子。二人的生母(福全生母董鄂氏、玄烨生母佟佳氏)也都是顺治帝庶妃,地位相同,不存在因母而贵。所以顺治帝起初拿不定注意,到底选择谁继位。
福全是皇次子,排序有优势;而玄烨虽然是皇三子,但是自幼被孝庄皇太后喜爱,亲自指派近侍抚养,所以也有自己的优势。顺治帝本来想按照伦序,立福全为储君,但是皇太后相对来说更喜爱玄烨一点,所以想让顺治帝立玄烨继嗣。
得到母亲请求立玄烨的意见后,顺治帝也回想起自己当初在视察皇子们读书、考核他们志向时,皇子们回答的话----福全回答是“愿为贤王”、玄烨回答是“愿效法皇父”。这可以看出二人的心志和品性,相对来说,玄烨意志更加外向突出,敢于任事。
于是,顺治帝基本决定,立皇三子玄烨为嗣君。为了保险起见,他又招当时十分受皇室尊敬的传教士汤若望(皇太后尊称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本人称其为“汤玛法”,也就是爷爷的意思)进宫,询问他的看法。
汤若望得到皇帝召唤后,火速进宫。在得知是即将驾崩的皇帝要询问自己储君人选的事情后,他毫不犹豫,从医学的角度出发,指出皇三子玄烨已经在幼年出过天花,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已经拥有免疫力,不会重蹈皇帝现在的悲剧(顺治帝正是感染天花,即将驾崩)。而皇次子福全尚未出天花,不知将来福祸如何。如果选择福全,而嗣君将来又重蹈覆辙,幼年罹患天花,那么又将使社稷再一次陷入混乱。所以,为了江山稳固,皇三子是合适的嗣君人选。
在得到了自己衷心尊敬的“汤玛法”肺腑之言后,顺治帝终于下定决心,立皇三子玄烨为嗣君。这个时候,已经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深夜了。
决定储君人选后,顺治帝与皇太后立即召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前内阁学士麻勒吉两人,到养心殿寝宫,当面口授传位遗诏。王熙、麻勒吉得到顺治帝口述的诏书,在殿外乾清门西围屏连夜撰写,彻夜未眠。正月初七晨,两人拟定诏书,进献给顺治帝御览。
顺治帝此时已经油尽灯枯,水米不进。因为遗诏还没有落实,所以咬着牙强撑着三次亲自修改斟酌,直到当晚才最终确定诏书。孝庄皇太后也强忍生死离别的悲痛心情,一直陪伴顺治帝身边,安排守卫,以维持内外稳定。
就在确定了传位诏书当夜,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年二十四。
顺治帝驾崩后,麻勒吉将遗诏奉交皇太后。于是皇太后立即命诸王公大臣、内阁诸大学士、宫内领侍卫内大臣等入宫,当众宣布大行皇帝遗诏,以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承帝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新君。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时年八岁(实际是六岁零十个月)的玄烨在皇宫太和殿正式继位,以明年为康熙元年。这就是日后清圣祖康熙帝。
顺治怎么驾崩的?
历史记载顺治帝是感染天花病逝的。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是清朝第三位皇帝,皇太极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由于登位年纪太小,所以当时的朝政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年幼的顺治帝成为傀儡皇帝。多尔衮死后,顺治自己把控朝局之后,对摄政王的势力进行了干净利落的铲除。
顺治在位期间重用汉官,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融合做出了贡献,政治上推行宽松的安抚政策,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顺治帝为了恢复战后经济,在农业上推行屯田,鼓励开荒,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农业生产。
顺治性格刚愎自用,并且叛逆,在政治上力不从心,加上心爱的妃子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曾经剃度出家,想在佛法中寻找依托,后来在禅师的开导下放弃出家。
顺治帝对佛法极为沉迷,他的去世就是在一次外出观看出家仪式的时候染上了天花,药石无医,与世长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