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4个月前 (03-06 18:01)阅读2回复0
xietoutiao
xietoutiao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16626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32525
  • 回复0
楼主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好黑暗的话题.......不过刺激啊,我们一同增加一些奇怪的知识吧。回答之前,我浏览了其他10几个朋友的回答,都很全面,所以比较有名的一些说过的人物,我就不再重复了,如:商鞅、李存孝、韩非子(毒死不算残忍吧)、袁崇焕(这人都在网上说烂了)、晁错、李斯等等,车裂说的人也很多,也不说了。为了丰富文章,我同时也引几个国外的受酷刑之人,供大家讨论。

进入主题,因当今人类社会和文明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的思想和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法制十分严苛,刑法可说是残忍无比又花样百出,我们在谈论人物同时,也见识一下古代的酷刑吧。(胆小者闭眼)

第一、膑刑(刖刑)

这种刑罚出自夏商时代,施刑主要有两种手段,直接从脚脖子砍断犯人的脚,或用利刃剜掉犯人的膝盖骨(注意是剜,不是切,想想都不寒而栗)。虽说不会致死,但残忍至极,我小学时读到这个刑罚时被震撼了,所以虽说不死人,但我也提一下。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受刑人1: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兵法家、军事家

孙膑是大兵法家孙子的后代,其军事才能卓著,有名的“田忌赛马”就是孙膑的主意。但他的才能被好友魏国大将庞涓妒忌,庞涓向魏国君主进了谗言,于是孙膑被施以这种残忍的刑罚。后来他装疯逃过一死,被人接去了齐国,做了齐国军师,著有《孙膑兵法》,但不幸失传。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孙膑和庞涓

受刑人2:卞和--和氏璧发现者

和氏璧就是春秋战国有名典故“完璧归赵”的玉璧。卞和是楚国人,他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的原石,于是献给厉王,但经鉴别为石头,被判膑刑,断了左足。他不死心,后再次献给武王,但仍被鉴别为石头,这下可好,右足也没了。(这些鉴别师该死啊) 双腿没了,宝贝被说成石头,自己被冤枉成骗子,卞和崩了,抱着玉石在荆山下面嚎啕大哭,这时是文王当朝了,他问卞和为何哭。(你去死)卞和凄惨的说:“宝玉被说成石头,忠士被说成骗子,我当然哭啦”。文王让人破开石头,果然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为了安抚卞和并纪念他的功绩,命名玉石为“和氏璧”,卞和结局也不错,被封侯赐爵。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完璧归赵

第二、烹杀 (水煮)

更刺激的来了,烹杀始于西周,将犯人放入一口大鼎或大锅中,放满水(也有说油的,但根据众多记录表明,多数是水),然后慢慢加热,将人煮熟了。犯人一般都会死于灼伤,极为痛苦,话说被判了这个,还是赶快撞墙死了算了。

受刑人1:郦食其--汉高祖刘邦谋臣

郦食其这个人在家乡时就被称为“狂生”,狂傲但有才。投奔刘邦后为刘邦军师,在韩信攻打齐国时,他自告奋勇去劝降齐王田广。经由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田广还真答应投降了,不过韩信不高兴了,投降就不能攻打他了呀,这我不就没有功劳了么?于是韩信继续攻打齐国,这下可算是坑死了郦食其,齐王大怒,再加上郦食其这人嘴下不饶人,于是被烹杀。

郦食其

受刑人2:成吉思汗败兵

成吉思汗铁木真和他的安达,也是他的死敌--札木合在“十三翼之战”中落败,札木合将抓到的百余名战俘,直接扔到了注满沸水的行军大铁锅中,活活煮死了他们。这一行为,也导致札木合众叛亲离,最终被铁木真抓住,不过铁木真没对他那么残忍,让他“不流血而死”,判他绞刑。

第三、釜煮(下油锅)

还记得西游记里面一个妖怪能在油锅洗澡吗? 没错,这个刑罚就是。虽说和烹杀类似,但施法有些不同,而且是用热油煎炸犯人,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烹杀是灼伤至死,这油锅是慢慢把人炸成黑炭,抛开残忍度不谈,油炸应该死的快一些,痛苦可能反而少一些。

受刑人:石川五右卫门--日本桃山时代大盗

熟识日本游戏的玩家都比较熟悉这个人,伍佑卫门应该是忍者出身,后来做了盗贼。话说当时日本的老大是丰臣秀吉,这人杀自己侄子全族都不眨眼,你说小五子你去招惹他干吗?根据记载,伍佑卫门潜入大阪城秀吉居所盗取“千鸟香炉”(没错,就是火影佐助忍术的来源),在日本当年,顶级的茶器、香炉是真的可以价值连城的,这个千鸟香炉的特点很神奇,它会发出很多鸟的叫声,可能伍佑卫门是穷苦出身,不知道这个宝物有这个特性,于是在他得手后,这只鸟“叫了”,引来了侍卫们,伍佑卫门被捕。因他曾试图行刺秀吉,所以秀吉判他去油锅洗洗澡。

当时场面震撼了全城,伍佑卫门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被投入油锅。自己则最后用双手举起小儿子,下半身浸在滚油中,好让小儿子一时不被油炸。看着他面目狰狞的痛苦模样,很多观刑人都吐了,纷纷说还不如一刀砍了算了。

第四、腰斩

顾名思义,将人从腰间用铡刀,切位两段。残忍不光是在被分身,而是人的重要器官集中于上半身,所以犯人一时不会死亡,多的会继续存活10分钟,这就很瘆人了。不过犯人家属要是交了“规费”,刽子手就会在胸口用刑,使犯人立时毙命。

受刑人:俞鸿图--清代雍正年间官员

俞鸿图名气不大,但他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可谓大放异彩,在“八王议政”那一段,以一个六品官员身份,怒斥蒙古王爷,批驳八王爷允祀、九王爷允禟,稳住了局面,使预谋叛乱的王爷们竟一时语塞,不敢妄动。(电视剧则是用张廷玉表现的)实际上,他是河南学政,负责监督科考,选拔秀才。俞鸿图是个清官,但他不擅治家,妻妾贪财,利用给俞鸿图递送衣物时传送写好的考卷。(俞鸿图无察觉)被人告发后,他无法辩解,科场舞弊是十分严重的罪,最终被雍正判腰斩,由于没有规费,所以他被生生截断后还没有死去,看着这地狱般的场面,他忍痛用手沾着地上流淌的血液,写了七个“惨”字。(想起点啥了?对,九品芝麻官)这段情节被人报告给雍正,雍正是个明白人,也觉得这么对一个读书人实在太过残忍,并且这种刑罚也太不人道,于是废止了腰斩。自春秋起,到雍正年间,腰斩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第五、金水灌喉/银水洗眼

刑罚简单易懂,就是把黄金融化,灌入犯人喉咙中,滚烫的金水先是烫坏食道,然后进入五脏六腑,将犯人活活从内部“烫死”。而银水灌眼一样,只是入口不同,融成液体的银水,灌入犯人双眼,眼睛立刻就废了,然后银水进入大脑,犯人会“酸爽”的死去。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两个没有成为常规用刑。

受刑人1:克拉苏--古罗马前三头同盟之一

公元前510年,强大的“罗马共和国”版图广大,克拉苏、恺撒、庞培三人组成了同盟,共同把持罗马朝政,三人特点都不相同。克拉苏则是三人中最富有的一个,也是最爱财的一个。他为人阴险狡诈,以骗的方式暴敛钱财,成为巨富。在做总督期间,他发起了进攻安息帝国的战争,但克拉苏不擅长作战,军队惨败,他被敌人俘虏后,安息国王考虑到他的兴趣是钱财,于是将滚烫的黄金液体灌入了他的喉咙。

克拉苏

受刑人2:海尔汗--花剌子模国领主

又是成吉思汗年代,铁木真攻打西辽后,一路往西,发现了西方的大国-花剌子模,他想着和这个国家做个好邻居吧,就派遣商队前往结交,500人的商队,财宝装了好几百车,花剌子模的一个领主--海尔汗,也是苏丹老妈的侄子,见钱眼开,硬是污蔑这500人是盗贼,直接抓起来杀光了,贪墨了所有财宝。引发了成吉思汗的长途西征,成吉思汗在路上就走上了一年才到达这里,可见铁木真是真的动怒了。蒙古人那时候的战力,世界上独一档,没人拦得住,首当其冲的就是海尔汗的城池,他也知道投降不是办法,就拼死抵抗,但还是城破被俘。成吉思汗对他说:“既然你那么贪财,就让你彻底进入“钱眼儿”里吧”,命人用接近一千度的银水,灌入了海尔汗的双眼。

蒙古上升期

第六、凌迟

这个刑罚我们都很熟悉,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一刀一刀的把犯人身上的肉割下来,但不能让犯人死去,割满刀数后,再刺死犯人。总有妻子骂丈夫“你个挨千刀的”,说的就是凌迟。凌迟和其他刑罚不同,是个技术活儿,发展到后来竟要求犯人必须挨够三千刀,大太监刘瑾就被凌迟了三天才死,中间还喝过小米粥(佩服)。

受刑人:铁铉--明代将领

凌迟的受刑人里,名人很多,避免重复,我就说一个铁铉吧。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攻打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朱元璋嫡孙),“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兵败后,向南逃窜,山东济南的官员也随之南逃,铁铉当时是山东参政(还是个文官),他首先制止了难逃的人员,收拢败兵,据守于济南城。朱棣这个能征善战的皇帝,在这里吃了大亏,先是中了老铁的诈降计,差点被铁闸砸死(砸到了马头);然后炮轰城门,被铁铉摆上朱元璋牌位,不敢继续轰击;再后来,被铁铉的疑兵骚扰的退了兵。铁铉用少数的败兵,击退了大神朱棣,被称为“城神”。

朱棣实在是被铁铉打出心理阴影了,他最后咬牙,绕开山东直击南京,一击即中,占领了南京城。很快,建文帝的大臣们大多都投降了,朱棣北上围攻济南,铁铉寡不敌众,战败被俘。当他被带到朱棣面前时,宁死不跪,对朱棣是破口大骂,骂的朱棣火起,让人割掉了他的鼻子,耳朵,还煮熟了,强行喂到铁铉嘴中。问他:“甘否?”(甜不?)铁铉怒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特别甜!)我们的明成祖气的快要晕厥了,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铁铉仍是骂不绝口(伟哉,上将军!)

写的差不多了,在遥远的西方,罗马、西班牙、法国等还有着更加毛骨悚然的酷刑;

比如说“鼠刑”

用放有老鼠的铁盒,捆在犯人身上,火烤铁盒,老鼠就会从人肚子上“挖洞”,导致犯人内脏被挖开而死

还有铁娘子、悔过椅、铜牛等等,大家自行百度吧。如果说杀人也能算艺术,则这些酷刑就是这些杀人者艺术的体现,但既生为人,就要讲人道,这些酷刑已经随着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0
回帖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