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精神文脉全文?
铭记联大历史 赓续精神文脉
烽火西迁 弦歌不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原在平津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1月1日开学。不久,南京陷落,日军溯江而上,武汉震动,危及长沙。1938年2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
西迁的师生“兵分三路”。一路乘火车沿粤汉铁路,经广州至香港乘船抵达越南河内后,由滇越铁路至昆明;一路乘汽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至镇南关抵达越南河内后,再由滇越铁路至蒙自至昆明;而另外一路则由200多名师生组成步行团,横跨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1671公里至昆明,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西南联大博物馆展柜里的《西南三千五百里》和《西南采风录》,就是师生们一路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搜集素材著书立讲的一个见证。
联大迁到云南后,其中400余名联大师生来到蒙自,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士绅的热烈欢迎,腾屋借房挪出60余栋建筑作为学校的教室和师生宿舍。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昆明本部与蒙自分校同时开学。在湖堤旁、菘岛上、三山公园内,随处可见西南联大师生研讨学到的场景,不少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就在此过程中诞生。在一次饭后散步中,陈梦家建议钱穆着手撰写一部《中国通史》教科书,不仅可以用作教学,也能以史为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最终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国史大纲》始末,并于1939年6月正式完成。冯友兰《贞元六书》的第一本《新理学》,也是在蒙自定稿同时石印完成,奠定了新理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郑天挺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
铭记联大历史 赓续精神文脉
西南联大在原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外,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全校共计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从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4日,联大前后9年共培养过8000多学生。
《赓续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全文如下: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
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撰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
阅读懂中国共产党,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一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发现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夯实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价值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一历史进程,也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文明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发展之道,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中华儿女开创未来,具有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
“致广大而尽精微”——新年前夕,XJP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引用《礼记·中庸》之语揭示成事之道,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JP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了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十个明确”贯通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XJP总书记号召全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撰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的征程上,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养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指引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在世界东方这片热土上,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智慧,为克服艰难险阻、书撰写辉煌史诗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撑。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0多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XJP总书记立足中华文化源头,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如果无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春天,在“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下、九曲溪畔,XJP总书记一番话意味深长,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底蕴,揭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不忘原来,才能开创未来。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拥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比强大的奋进力量。
(三)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历史风雨洗礼中,中华民族守常达变、开拓进取,中华文明推陈出新、赓续发展,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脉。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XJP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回答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
“以古人之规矩,开本人之生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照单全收、简单复古,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文脉之贯通,通在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更通在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新时代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价值取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题中应有之义。赓续中华文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才能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行走出去,方能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书撰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广受青睐;幻化于《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向观众展现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韵;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国风博主”们的撰写意生活备受海内外粉丝追捧……
“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四)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XJP总书记向领导干部提出“三个敬畏”,要求领导干部学到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
山高水长,不改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斗转星移,不变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
从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加强自然遗产的保护;从推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XJP总书记高度珍视中华文化宝藏,作出科学部署,凝聚各方合力,书撰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篇章。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本人的遗产开端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这样讲。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1.08亿件(套),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册),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增添实证依据;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恢宏气象;三星堆遗址考古又有重要发现,好些珍贵文物“沉休息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珍视中华文化宝藏的理念与行动,凝结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XJP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化瑰宝,万古是中华儿女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魂。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品”,必须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贯彻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甲骨竹简,撰写尽风雨沧桑;秦砖汉瓦,镌刻文明密码。珍视中华文化宝藏的理念与行动,彰显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担当。从历史行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觉,践行“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向历史和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必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五)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中华文化一贯讲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寄寓着先贤的理想,激荡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深阅读《XJP谈治国理政》,人们既感受着思想的伟力,又仿佛打开了中华典籍的宝库。论著对传统文化精华旁征博引、取精用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在治国理政各领域,XJP总书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通与运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吸纳与借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升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不仅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注入强大思想力量,也为破解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必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复兴。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激扬澎湃血脉的中国力量,我们必将书撰写复兴伟业新篇章、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儒家思想合理性和不足?
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信任“人人能成为圣人”。
儒家文化中,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都强调道德的作用,而程朱理学更是把儒学的“三纲五常”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儒家的纲常伦理即是现实社会的天理,这有其合理的方面,如任何社会都需要必定的道德规范,……
法律与道德都是现实社会的规范,而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规范。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度强调道德而忽视规则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社会。以“道德至上”,不利于法律建设,更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其二,缺乏民主精神,抑制个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儒家文化中虽然重视民本思想,如反对
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普世理论是天人合一,他从人的生命价值、社会伦理等到一个国家的制度,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理想状态体现是关乎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倾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不足之处是儒家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讲究的三纲五常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和谐社会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