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每个整数年龄的称呼?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成童,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十岁不愁、二十不会、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人仙。这也是古人对逢十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对每个整数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中对各个年龄的称呼: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代称生日。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美发,其色赤。
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黄口: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幼学:10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七之年: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jī):指女子15岁。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结发:束发,扎
网友你好,你提问的中国对每个整数年龄的称呼?
我给你的答案是 十岁以下成黄口。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 知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之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十岁称耄耋之年。九十岁 鲐背之年。一百岁成期颐之年。
人生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感怀人生,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会、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人仙。这也是古人对逢十年龄段的别称,说法或者出处是比较有意思的。十岁不愁: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拜相,这都是人间的奇迹,百年少见。在古代与现代差不多,六七岁开始摇头晃脑读书,无忧无虑,啥事都不管,离小升初或考秀才的事远着呢!“十岁不愁”出自何处呢?它出自《礼记·曲礼》曰:“人生十年曰幼,学。”
古代的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才外出上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
答: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晋朝代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后来被艺术家们搬到舞台上,经典剧目是越剧的《梁祝》。
“梁山伯是东晋时期的人。在东晋时期,汉文化的中心由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当时的东晋朝廷在江南地区修建了很多书院。梁山伯正是在书院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祝英台。梁山伯是东晋时期的人,曾经担任过勤县县令。在担任勤县县令的时候,他爱民如子。遇到灾荒年份,他总是开仓放浪。梁山伯的德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推崇,皇帝知道后,封梁山伯为忠义王。梁山伯生活的晋朝有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并且在当时还有女文人。薛涛是东晋时期的女文人,谢道韫也是东晋时期的女文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晋朝,正好反映了当时女性读书的风气。”
梁山伯确实是春秋时期的,至于具体年代,归属于哪国没有可证。是一位年轻的勇猛战将,一次战斗中被困几日连续作战,因体力不支被杀。对方敬佩将他埋葬。
祝英台是明朝的一位侠女。一生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被官府捉拿杀害。当地百姓在埋葬时巧挖墓穴,发现后来人们刻立石碑:英雄少年。于是随遇而安,一个是英雄少年,一个青春侠女,使合葬而埋。梁祝故里河南汝南、西平县都有存在,其它省份也有几处存在。
这不过是传说而已,作为故事流传,只要人们喜欢就可以。
在中国,一直有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流传之广,感染力之大,使人们早已为故事情节所感动,并不在意其真实性,是否在历史上存在过。
有
些纯系神话传说,史无可查;有些史上确有其人,但属不同年代,多为后人编造撮合。但其共同点:都是讴歌纯洁的爱情以及曲折的经历而精雕细琢出的故事,以至被后人认为,这就是真的。
一些人也曾试图进行考证,但神话传说部分难有结果。而历史上确有其人,属于后人嫁接的部分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如武大郎,是一个伟岸的大丈夫,与武松毫无瓜葛;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的原型是一个七品清官一一陈熟美。因同乡界线未果,一路编排,致使他成了后人挞罚的杀妻灭子的负心汉。
《梁山伯与祝英台》
影响力最大。戏曲、电影重拍了多次。盛中国的小提琴协凑曲《梁祝》更誉满全球。
但论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还真不好说。
不过《梁祝》做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
比较多的人认为,他至少从东晋就开始流传,距今至少一千七百多年。
较多的人认为:后梁山伯一百年后去世的祝英台扯不上关系。说来奇怪:在为祝英台点穴挖墓时下起了大暴雨。竟露出已在此地埋了一百多年的梁山伯尸骸。古人认为这是天意,为二人举行了冥婚合葬一处。
此后的化蝶,以至演变为精美的爱情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人们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大多不会再刨根问底他们出生在哪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