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虽然收入可观,但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和市场需求变化,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这可能导致农民经济压力增大;现代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退化,污染地下水,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无人机、智能农业系统等新型设备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农业看似利润高,但不赚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和环境因素,也有政策和市场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看似利润高,但是不赚钱,是什么原因?
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规律,跟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还有生物规律有很大的关系,要做好现代农业,不仅要做好生产、储备,做好销售,相关政策,做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利用互联网扩大销路。必须有技术革新的意识,比如说高效储藏技术是目前农产品运输领域普遍缺乏的,这也就意味着谁先有技术创新,谁就占得了生鲜配送这门生意的先机。
做农业有品牌意识,用传统思路做农业,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环节,永远没办法把产业做大。农业从来不是风口,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需要长期投入。
不赚钱是什么原因呢?
会“骗人”的毛利润,很多人把之前用在工业、商业领域的经验,套用在农业,以为只要算好了利润空间,就能预测大致能赚多少钱。比如经营超市,一般的经验是要确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润,最后才能有3%到5%的净利润。但是,一进入农业领域,似乎进入了不可预知的“量子世界”,用纸面计算毛利润来预测收入,似乎已经不再适用。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其次是农业领域尚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很多以前被认为铁打的规律,都出现了变数。比如养殖业界多年奉行的“猪周期”,即“一年挣、一年平、一年亏”,很多人就是确保第一年把后两年的钱赚回来,基本上就能避免风险。可现在,由于非洲猪瘟,猪周期也无情地被一点点打破了。
会“隐身”的人工成本,很多产业看上去利润不错,比如肉牛,明明市场价格很高,赚钱不成问题。但很多农户可以做的产业,企业却不一定能做,原因在哪儿?首先,农民自己从事养殖的时候,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其中的人力成本很多被隐藏了。加上很多养牛的农户既不用建场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决,成本控制得如此低,最后才赚了些钱。但企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建场地、买草料、防疾病,哪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工成本。
不可不算的“储藏损失”,网络购物很火,生鲜电商很热,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直接搬到农产品销售上,照样适用,甚至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就可以抢走菜市场的饭碗,但结果如何?风风火火开张,稀里哗啦倒闭。当然,做的好的生鲜电商也也有。因为,他们首先解决了农产品储藏的技术问题。新鲜蔬菜不能过夜是蔬菜经营者都了解的常识,但现在对于国内大多数生鲜销售商来说,储藏不仅是技术难题,成本更让人头疼。运费比菜贵不说,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很多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时,都已经是被层层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变坏都是常事。一旦卖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农药、机械成本,都统统白费。
不可控的外在风险,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每年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占到种植总面积的1/6,各种病害、虫害以及不可预知的极端天气,防不胜防。计划得再周全,一次洪灾、旱灾或者冰雹,就全没了。做农业,赚钱难,赔钱倒是格外容易。所以,做农业还必须投入保险成本。
漫长的回报周期,正是因为农业风险大,因而融资不易。但是农业要想赚钱,又必须投入资金规模化。相比过去,现在国家逐渐开始放宽政策,农地抵押贷款逐步开始试点,现在不仅很多银行开始做,像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平台也在做。但能贷到钱只是第一步,农业的回报周期过长,极其考验投资者的耐心。耐不住寂寞,不能踏实坚持无法在农业上取得成绩。
调控中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不像二、三产业的产品价格,大多都是市场定价。农产品则不同,几乎所有国家都不会把农产品价格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做农业必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动向。